上世紀七十年代初,我的媽媽從鄉下嫁到城里,生育了哥哥和我。當時一家四口人全指望爸爸四十多元的工資過日子,生活很艱難。媽媽想找個事做賺錢貼補家用,可是缺乏門路,只得到船碼頭去賣些小吃食。
每天凌晨四時,媽媽就要起床搭早班車趕到江邊的食品鋪子拿貨,然后步行至碼頭。上海、江浙一帶的客人坐船到碼頭,五、六點鐘船到上岸,饑腸轆轆的船客紛紛掏錢買熱氣騰騰的發糕等小吃食充饑。媽媽的生意特別好,一會兒就賣完一大竹籃。
但無論如何“俏銷”,她總會特意留幾塊糕點帶回家給我們作早點充饑,比如發糕、饅頭。因為當時糧食很金貴,有定額,需要憑購糧,特別是像我們這種家庭,只有爸爸有城市戶口,不足的口糧就不得不到“黑市”去買議價糧。小時候,我們就嘗到了饑餓的滋味。為了給孩子們多吃點食品,增加點營養,媽媽總要帶回一點副食(不需要糧票),讓孩子們嘗嘗。記得有一次,她帶回來的東西與眾不同。白得像豆腐,非常細膩,散發著誘人的香氣,與平常那些粗劣的小吃食完全不同。據媽媽說這叫年糕,可好吃了。這是一位來自浙江的客人,本來想買媽媽熱的糕點充饑,但沒有現錢,就用這個換的。他說這是當地特產,很有名了。媽媽一看年糕確實不錯,就和他換了幾塊,想著帶回家給我們嘗個鮮,平時也可以充饑。
年糕煮好后,我和哥搶著吃,這年糕真不錯,光滑、細嫩、柔軟,非常可口,一會兒就被肚子里沒有油水的我們吃得干干凈凈。媽媽卻沒動一筷子,只是慈愛地看著我們,輕輕地說:“別急,慢點吃,明天還有!”這以后,年糕成我們哥倆兒時最愛的美食,它用米做成,香甜軟糯,表面還有一層光滑略硬的皮子,口感特好,甜絲絲的余味不盡,再加上模樣“乖巧”,對孩子的吸引力遠比本地的小吃食比如發糕、饅頭之類的要大得多。
可是只有幾塊年糕,沒過幾天就被我們吃完了,我們受到了這個美味的誘惑,一再纏著媽媽還要吃年糕。外地的客人不是那么容易碰到,媽媽就在本地買了幾塊年糕,我們吃過后都覺得不如上次年糕好,還是常常懷念。過了很長時間,正當我們已經感覺沒希望了的時候,有一天早上媽媽小心地將藍子捂得嚴實回來,告訴我們一個喜訊,原來每天媽媽都在找那個外地來的客人,今天終于找到了,用高價把那個客人隨身帶的年糕全買回來了。年糕拿回家時,散發著濃郁的甜香,別提多誘人了!媽媽立刻做好年糕,我和哥哥都搶吃,爭得哭鼻子。媽媽還是坐在一邊開心地看著我們狼吞虎咽,慈愛地叮嚀:“慢點,別噎著,明天還有。”
年糕再好,總有吃完的時候。我們就這樣一天一天長大。后來,我才知道,童年品嘗的外地年糕之所以如此好吃,是因為它獨特的制作方法,在當時確實是“美食”,也是因為畢竟當時我們總是處于半饑半飽的狀態,遇到如此美食當然覺得好吃了。
過了很多很多年,我已經成中年人了,媽媽卻已經老了。隨著物質的豐富,經濟的融通,物流的興旺,我們好多年沒有再品嘗和體驗過饑餓的滋味了,現在就連當年冷僻的物資也不再難得。有一次,我就偶爾發現本地的市面上有外地那種年糕發售。我趕緊去買了一些,帶回家給媽媽嘗嘗。
問她年糕好吃嗎?她說好吃。問她還是原來的味道嗎?她說不知道!這時我才知道,當年好吃的外地年糕,媽媽都省著給孩子們吃了,她自己為了節約糧食給孩子,吃得很少,還要做很重的活,好吃的年糕,她自己竟然沒有嘗一塊。我想著,以后可以網購一些那種外地年糕,加倍補償一下媽媽。但咬著年糕,想起當年媽媽在嚴冬寒風凜冽的江邊奔走兜售、在人潮中望眼欲穿尋找外地客人換年糕的情景,眼淚不禁流下來,趕緊低下頭,和年糕一起咽進肚里!
我最愛哼一首歌,歌詞是“為了母親的微笑,為了大地的豐收”,因為我心里最難忘的是童年的時光,那些難以忘懷的美食,還有美食里蘊藏著的母親深沉的愛!
感恩母親的愛
2018-08-25 09:16:19
相關資訊
閱讀排行
- 1 著名滬劇演員——諸惠琴
- 2 購墓須知
- 3 購墓所需材料
- 4 感恩---生命的真諦
- 5 愛的傳遞
- 6 清明 緬懷革命先烈
- 7 我想握住你的手
- 8 民政局關于公墓出售壽穴的規定
- 9 回家
- 10 口哨里的感恩情